2017年種植業工作要點
2016年,全國種植業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農業部的部署,緊緊圍繞“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的工作主線,突出“穩產能、調結構、轉方式”的主攻方向,扎實推進各項措施落實。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全年糧食產量繼續保持在12000億斤以上。棉油糖、果菜茶供給充足,質量效益穩步提升。種植結構調整有序推進,籽粒玉米較大幅度調減。種植業綠色發展加快前進,化肥使用量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接近零增長,農藥使用量繼續零增長,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努力提高種植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意義重大、任務艱巨。2017年種植業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的部署,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工作主線,堅持質量興農,以穩定糧食、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重點,鞏固提升主產區,打造優勢特色區,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加快推進種植業轉型升級,力爭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召開。
在發展目標上,做到“一穩四進”?!胺€”,就是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夯實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基礎?!八倪M”:一是種植業結構調整有新進展,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更加優化,玉米等庫存量較大的農產品供需矛盾進一步緩解,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種植結構。二是綠色發展有新進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進一步減少,耕地質量穩步提升,加快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農業。三是創新驅動有新進展,技術集成創新水平不斷提高,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培育加快發展,產業化經營水平提升,種植業發展增添新動力。四是質量興農有新進展,標準化生產加快推進,優質糧油、名特優果菜茶等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增加,滿足消費者多層次、高質量、個性化需求。
一、穩定糧食生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
1.穩定口糧品種面積。力爭糧食產量保持穩定,防止出現大的滑坡,守住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強化政策引導,落實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等政策,指導農民合理安排種植結構,穩定北方粳稻和南方雙季稻生產能力,擴大優質小麥面積,確保小麥、水稻面積穩定在8億畝。會同有關部門,開展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落實地方糧食安全主體責任。
2.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按照“布局合理、標識清晰、生產穩定、能劃盡劃”的原則,結合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以優勢農產品布局規劃為依托,選擇農田基礎設施較好、相對集中連片的區域,會同有關部門劃定水稻、小麥、玉米生產功能區,確定大豆生產保護區,力爭上圖上網、到村到田。制定管理辦法和支持政策,推動層層落實建設管護責任。
3.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實施藏糧于地戰略。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守住耕地紅線。會同有關部門,全面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建設高標準口糧田。深入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在華北及黃淮平原潮土區、長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區、南方丘陵崗地紅黃壤區、西北灌溉及黃土型旱作農業區,建設一批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示范區,集成推廣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復綜合技術模式,集中投入、連片建設、示范帶動,提升耕地質量。繼續抓好湖南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試點。加強耕地質量調查監測體系建設,完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推動建立耕地質量數據庫和管理信息系統。積極做好占補平衡補充耕地質量驗收工作。
4.推進科學防災減災。加強災情監測預警,密切與氣象部門聯系,及早研判全年氣象條件對農業生產可能帶來的影響,及時制定防范預案,突出重點區域和關鍵農時,提早做好各項準備。推進科學抗災,根據不同災種、不同影響程度、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時期,組織專家制定防災減災技術方案,因地制宜落實科學減災措施。及時有效救災,對突發災害適時啟動應急響應,第一時間組派救災工作組和專家指導組,深入災區開展分類指導。落實農業生產防災救災資金,支持農民搞好生產恢復。
5.全力防控重大病蟲。完善重大病蟲疫情監測預警網絡,建設一批可視觀測、自動監測、數字傳送的信息化監測網點,提高監測預警能力。組織1030個全國農作物病蟲害測報區域站,對重大病蟲的源頭區、遷飛流行過渡帶、常年重發區加密監測,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突出重大病蟲,重點防控小麥赤霉病和條銹病、水稻“兩遷”害蟲、稻瘟病、玉米螟、粘蟲、馬鈴薯晚疫病等病蟲害。落實關鍵技術,組織專家分區域、分作物制定重大病蟲防控技術方案,完善應急防治預案,大力開展統防統治、群防群治,提高防治效果,減輕病蟲危害。全力阻截植物疫情,構建綜合治理、聯防聯控機制,強化責任落實、監測預警、檢疫監管、執法宣傳、防控指導,遏制重大植物疫情傳播蔓延。
二、深入推進種植結構調整,提升供給體系質量效率
6.繼續調減非優勢區籽粒玉米。落實《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農業部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繼續調減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西南石漠化區等“鐮刀彎”非優勢產區籽粒玉米面積1000萬畝。結合落實糧改飼、糧改豆補助政策,支持農民調減玉米面積,并根據市場需求和農牧發展需要,改種優質食用大豆、薯類、雜糧雜豆,以及青貯飼料、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種植。加強技術指導,搞好種子供應,促進市場對接,讓結構調整調得動、穩得住。
7.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促進雜糧雜豆、蔬菜、瓜果、茶葉、花卉、食用菌、中藥材等產業提檔升級,打造一批區域特色明顯、市場競爭力強的優勢特色產業。組織專家制修訂水果、茶葉、食用菌等作物優勢區域布局規劃,劃定優勢區,建設最宜區,促進適區適種。鼓勵各地爭創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推動資金項目向優勢區、特色產區傾斜,發揮資源優勢,打造優勢產業帶,構建與資源環境相匹配的生產布局。
8.加快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繼續抓好重點城市馬鈴薯產業開發試點。加速產品研發,依托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聯盟,組織科研院所與主食加工企業對接,加快專用品種篩選、加工工藝改進、主食產品研發,促進成果轉化運用,不斷豐富產品類型、提升產品品質。拓寬供應渠道,鼓勵主食加工企業在市場化銷售的同時,開展主食產品進校園、進社區、進機關食堂活動,探索主食產品定點供應新渠道。加強科普宣傳,引導健康營養消費,培育馬鈴薯主食消費群體。
9.扎實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以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為平臺,推動農業理念創新、技術模式創新、投入產出效益模式創新、補貼機制創新和以遙感技術為基礎的農業經營管理體制創新,加快形成“一平臺、五創新”的格局。細化實施方案,充實試點內容,完善試點功能,提升試點水平。擴大試點規模,在東北冷涼區和北方農牧交錯區擴大輪作試點規模,在河北地下水漏斗區、湖南重金屬污染區、西南西北生態嚴重退化區適當擴大休耕試點規模。層層落實任務,盡快將試點任務落實到省市縣、落實到戶到田。加強指導服務,組織專家分區域、分作物制定完善輪作休耕技術意見,建立省、市、縣聯系點制度和技術人員包干蹲點制度。強化督促檢查,完善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協調指導組工作機制,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定期督查。開展遙感動態監測和耕地質量監測,建立健全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數字庫,跟蹤試點區域作物種植和耕地質量變化情況,對輪作休耕效果開展第三方評價。
三、深入推進綠色發展,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10.扎實推進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聚焦重點,突出蘋果、柑橘、設施蔬菜、品牌茶葉等園藝作物,突出優勢區、核心區和品牌基地,選擇一批果菜茶生產和畜禽養殖大縣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聚合資源,整合現有項目資金,向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縣傾斜,集中使用,示范引領。聚集力量,科研推廣結合、農藝農機配套、種植養殖匹配,上下聯動,合力推進。創新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拉動,新型經營主體帶動,金融服務創新促動,加快有機肥推廣應用。
11.大力推進化肥減量增效。深入實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扎實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創新技術模式,改進施肥方式,推廣新肥料新技術。繼續抓好200個化肥減量增效試點縣創建,分區域、分作物集成推廣一批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邊示范邊推廣,帶動化肥減量增效。強化農企合作,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推進科學施肥技術到戶、配方肥到田。開展績效評價,將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任務層層分解。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良好氛圍。
12.大力推進農藥減量增效。深入實施“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加力推進綠色防控,建設一批病蟲害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稻田綜合種養示范基地、蜜蜂授粉與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基地,在果菜茶優勢產區選擇150個重點縣(市)開展全程綠色防控試點,集成推廣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的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加力推進統防統治,在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主產區和病蟲害重發區,擴大統防統治覆蓋范圍。加力推進藥械更新,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病蟲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為重點,推廣高效低風險農藥和高效大中型施藥機械,以及低容量噴霧、靜電噴霧等先進施藥技術。加力推進服務創新,加強農企對接,推進新型經營主體與病蟲專業化服務組織共建,完善機制,集聚力量,合作共贏。加力推進技術創新,依托5個植??萍紕撔侣撁?,著力突破農藥減量增效關鍵問題,集成組裝一批技術模式。繼續開展高毒農藥定點經營示范縣創建,推行專柜銷售、實名購買、電子檔案和追溯管理。繼續開展低毒生物農藥示范補貼試點,加強農藥使用安全風險監控和農藥殘留監控。繼續開展“百縣萬名農民骨干科學用藥培訓行動”,引導農民安全科學用藥。
13.加快發展節水農業。突出品種節水,篩選推廣一批抗旱節水品種,重點是在華北、西北地區大面積推廣耐旱小麥、薯類、雜糧品種,力爭用3—5年時間,京津冀地區小麥節水品種全覆蓋,全國小麥節水品種推廣面積在50%以上。突出結構節水,構建作物生產合理布局,嚴格控制東北地區井灌稻發展,力爭用3年時間將京津冀地區水稻基本退出。突出農藝節水,推廣地膜覆蓋、膜下滴灌、抗旱抗逆等旱作農業技術,完善旱作農業技術推廣補助政策,將補貼與農民回收舊膜掛鉤。建設一批高標準節水農業示范區,集成推廣噴灌、滴灌、水肥一體化,以及深松深耕、鎮壓等涵養水分保墑技術。突出設施節水,結合開展高效節水灌溉行動,完善水渠配套設施,多蓄天上降水,用好地上流水,增加可用水源,減少地下水超采。突出機制節水,配合有關部門,積極探索獎補結合的水價綜合改革,加快建立合理水價形成機制和節水激勵機制,增強農民節水意識。繼續抓好河北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落實好種植結構調整、農藝節水、季節性休耕等措施,加強技術指導和工作督導,確保取得實效。
14.推進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制定發布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明確保護思路原則、目標任務和重點措施。加大政策扶持,擴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范圍,探索建立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獎補機制,整合現有項目、爭取新增資金,集中用于東北黑土地建設補助和保護獎勵。開展政府購買服務、政府與社會合作(PPP)模式探索,創新東北黑土地保護實施機制。創建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整建制推進示范市,以水土資源保護、基礎設施建設、耕地質量提升為重點,集成推廣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加強工作督查,定期調度進展,完善績效考核辦法,及時總結評估。
四、深入推進質量興農,增加綠色優質產品供給
15.加快推進標準化生產。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完善種植業產品標準體系,加快制修訂一批良種苗木、農藥殘留、產品等級等標準,支持地方制修訂地理標志產品和區域公用品牌相關標準,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因地制宜制定果菜茶生產技術規程和加工工藝標準。2017年新制定農藥殘留標準1000項,并推動一批國家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推行良好生產規范,加快制定標準化生產評價辦法,推廣生產記錄臺賬制度,嚴格執行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生產銷售有關規定。開展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依托新型經營主體,新創建一批果菜茶等品牌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推行按標生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加強質量監管,引入綠色、有機、GAP等認證,健全投入品管理、生產檔案、產品檢測、基地準出和質量追溯等5項制度。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建設應用,率先在果茶產品開展試點。加強投入品監管和風險評估監測,開展農藥殘留超標問題專項整治,確保從田頭到餐桌的質量安全。
16.擴大優質糧油產品供給。抓好優質農產品生產,優先發展優質稻米、強筋弱筋小麥、優質蛋白大豆、雙低油菜、高油花生、高品質棉花、高產高糖甘蔗等產品。抓好專用農產品生產,積極發展加工型早秈稻、甜糯玉米、高賴氨酸玉米、高淀粉馬鈴薯等加工型產品,以及生物產量高、蛋白質含量高、粗纖維含量低的飼草。抓好特色農產品生產,因地制宜發展有區域特色的雜糧雜豆,風味獨特的小宗油料,有地理標識的農產品。促進產銷銜接,確保產品順暢銷售,實現優質優價。
17.促進棉糖提質增效。調優種植結構,重點提升新疆棉區,穩定發展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棉區。鞏固廣西、云南甘蔗產區,適當發展北方甜菜生產。加快劃定棉花、糖料蔗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育種創新,加快培育高產多抗優質、適宜機采的棉花新品種和綜合性狀好、適應性廣的高產高糖甘蔗品種,加大推廣力度。推進生產機械化,研發棉糖生產全程機械化機具,加快推廣耕種收全程機械化技術,促進農機農藝融合。繼續抓好棉花提質增效示范、棉糖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集成推廣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的技術模式,促進質量提升、效益增加。
18.增加名優果菜茶產品供給。加快育種創新,挖掘品質資源,選育一批適銷對路、熟期合理、品質優良的品種。加快品種改良,結合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一批果樹無病毒良種繁育基地、茶葉無性系繁育基地和蔬菜集約化育苗基地,促進品種更新換代。加快品質改進,在優勢產區,依托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開展老果茶園改造試點,集成推廣不同區域、不同品種的老果茶園改造技術模式,提升果茶品質。挖掘有地域特色品種,加快提純復壯,規范生產技術,提高品質、增加供給。優化產品結構,穩定大宗水果,科學發展獼猴桃、藍莓、櫻桃等特色水果,構建合理的早、中、晚熟期結構,開發適合大眾消費的優質茶、適應出口需要的發酵茶,增加精深加工產品,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因地制宜發展食用菌等產品,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增加營養健康的產品供給。
19.推進品牌建設。深入實施農業品牌戰略,支持地方依托大型企業集團、產業聯盟或行業協會,在果菜茶主產區創建地域特色突出、產品特性鮮明的區域公用品牌,維護區域品牌形象,擴大市場影響力。支持果菜茶生產最宜區申報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制定地理標志產品生產的地理位置、產地環境、生產規程及加工工藝流程等標準,嚴格規范,保證質量。支持企業加快商標注冊,制定企業標準,推動技術創新,改良生產工藝,優化包裝設計,提升產品檔次,塑造品牌核心價值。強化品牌培育塑造,發布《2017年度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重點推介一批大米、面粉、茶葉、蘋果、柑橘等有地域特色、品質獨特、市場暢銷的知名品牌。搭建品牌產品銷售推介平臺,舉辦博覽會、展銷會、推介會等多種形式,加大營銷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結合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組織果茶產品“走出去”,擴大影響,拓展市場。
五、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培育種植業發展新動能
20.加快技術集成創新??偨Y創建經驗,完善技術模式,創新服務方式,啟動“2017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年”活動,在全國選擇一批重點縣開展整建制創建,打造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升級版。完善技術模式,分區域、分作物集成組裝一批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的成熟技術模式,邊試驗、邊總結、邊推廣。推進標準化生產,實行統一供應良種、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控、統一機械作業、統一技術指導。規范項目管理,實行主體申報制、考核驗收制和競爭淘汰制,組織開展省際間、縣際間交叉督導。拓展創建功能,大力發展綜合種養、休閑農業等新業態,引領社會力量參與,挖掘內部增收潛力,創建一批高產高效、節本增效、生態環保的示范基地。
21.推進機制創新。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扶持發展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培育新型服務主體,發展多元社會化服務組織,探索政府購買公益性服務模式,開展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代耕代種代儲等全程社會化服務,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服務中,催生跨區域、線上線下等多種服務,在時間和空間上創新服務形式、拓展服務內容。在糧食主產區和園藝作物優勢產區,重點扶持一批管理規范、裝備精良、服務高效的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推廣全程承包防治服務模式。
22.發揮產業引領。結合“五區一園四平臺”建設,加快規?;N植業生產基地建設,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聚集現代生產要素,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支持種養加銷一體化發展,加快產業融合。積極發展農社對接、農商對接、電子商務,推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促進農業全產業鏈改善升級。推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產業集團,引領種植業轉型升級。
六、深入推進法規建設,夯實種植業發展基礎
23.推動科學立法。做好新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貫徹實施,制修訂《農藥登記管理辦法》《農藥經營許可管理辦法》《農藥登記試驗管理辦法》《農藥標簽和說明書管理辦法》等配套規章,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加快《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立法進程,修訂《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等相關規定。積極參與《土地管理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制修訂工作,切實推進依法治農、依法建農。
24.規范行政審批。規范農藥登記管理,加快組建專家代表廣泛、專業門類齊全、運轉高效有序的全國農藥登記評審委員會,完善評審規則,規范評審程序,建立保密、回避等評審制度。規范肥料登記管理,修訂出臺《肥料登記管理辦法》《肥料登記資料要求》,完善肥料登記評審委員會管理辦法、肥料登記產品檢測和安全性評價試驗單位競爭性遴選辦法等,規范審批流程,精簡審批事項,嚴格審批制度。規范國外引種檢疫審批,完善專家評審和風險分析制度,嚴格審批程序,強化后續監管,保障引種安全。
25.推進科學執法。加強化肥、農藥等農資市場監管。建立健全農藥風險監測、再評價、登記退出等管理機制,退出一批老舊高風險農藥。委托具有肥料檢測資質的部級質檢中心,加強對登記肥料產品的監督抽查。積極推進農業綜合執法,打擊假冒偽劣農資等違法行為,凈化農資市場,維護農民利益。強化植物檢疫執法監管手段,開展植物檢疫聯合執法專項檢查,防止染疫種苗流入生產環節。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普及農藥、肥料管理知識,增強農藥、肥料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管理者法治意識。